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时间:2025-07-05 15:00:57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课议课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1

李老师的《清澈的湖水》后,我深深地思考:阅读教学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体验,在读中训练学生语感、思维和表达能力。”本课教学,教师以读为主线,组织了教学的全过程:

1、整体感知、自主择读

阅读课文,应让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然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出发,抓住重点择读课文。这就改变了过去由教师主宰阅读教学的方式,把选择权留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描写景色美的句子时,我认为不应有指令性的语言,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喜欢哪句就读哪句。教师在学生读时注意倾听,抓住问题的关键,再点拨、引导,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体验。

2、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如本课教学中,教师引导“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湖水很美丽”,教师反问:“假如你去游览时,你会把垃圾扔进湖里吗?”等等,这些指向性的语言,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深层含义。有人会问,这不是教师的指令吗?对。但构建的意义与传统的不同,它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实践的基础上的,学生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助想到。教师和学生要看成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才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学。

3、读中生情,以情促读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内容的感悟,对情感的共鸣,对生活的联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没有达到入神内化的地步,教师还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激励情感,再次深入课文情境。如:“你们已经画出了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能美美地读吗?”可见,情感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纽带。

4、读后互评,评后再读

学生读不出情感往往是忽略了评议的作用。评议就是相互启发、相互引导、相互指正、相互借鉴。评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如:“能美美地读吗?”教师指名学生读,后渗入评价信息,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项交流,通过学生个体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相互交流,彼此领略语文学习的精彩与美妙。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2

我反思平时我们上课,在听课时,我们经常关注教师的多一点,议课时,教师们会针对授课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课堂的设计,教学效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很少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新课改理念的学习,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听课者必须对课堂认真观察,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出现。而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意图可以阐述,可以争论。其次他转变评课的着眼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点,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从授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注意,这里提评价重点必须转向,并不是完全忽视或否定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情况)。看教师是否想尽办法、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看教师讲得怎么样。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参与面有多大;是否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是否敢于质疑,能否提出有价值问题;关键还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激发、学业水平是否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是否得到充分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这样的课就可以认为是一堂很好的课。

在课堂中,问自己到底能够给学生什么?学生能得到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帮他们得到?这样的方式恰当吗?这些问题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了课堂的首位。而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这些需要,则是我们课堂教学设计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思考了这些,我们备课才真正为学生而备,不会出现老师台上表演热情高涨,台下学生听课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

有效议课呢?要致力推进有效教学.教学的效益在于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观课议课追求有效教学,在思想上坚持以学论教。它强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通过以学论教,实现有效教学。在方式上要求到学生身边去。“到同学身边去”是观课议课的一个基本要求。“到同学身边去”的主要作用当然是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附带的作用则是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实施配合、进行帮助。这种参与,有利于培养参与者彼此的合作精神。了解学生另外的方法是请学生提供课堂教学的信息,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建议。

通过学习,我比较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也清楚的认识到观课议课在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接下来学习中,我一定要改掉不足之处,更有深度的参与到观课议课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教学、观课议课水平。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3

继续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从教二十余载,经历较多。很多次培训都是流于形式,对老师的帮助不大。8月28日听取了进修学校王长丽主任的学术报告后,我对观课议课有了新的认识:

听课评课不要再流于形式了,不要再“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只听不评”、“你好我好”了。这样的教研有什么意思呢?这样,还不如自己有问题到电脑上查一查来得快。”可是,当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听课评课的时候,比如评课分等级、评课找问题,我又觉得教学压力实在太大了,没有了安定感,更没有了自豪感。以前总觉得当老师是有成就感的、是自豪的,可是现在,越来越觉得老师难当,特别是课堂教学,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一旦遇到讲课出现问题,被领导批评指责,那心情更是糟糕,情绪很消极,自信心都没有了。和同事们聊一聊,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不可否认,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是个永久的压力,也不可能消除,所以,在这样的压力下,教师的生活、工作负担明显加重,身心疲惫的教师们很少有静下心来专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行为。那么,如何减轻压力,让教师们愿意研究教学呢?陈老师提出了“观课议课”的方法。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不同,它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课,主张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让老师背有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包袱。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课 都有授课教师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处。我们教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提出改 ……此处隐藏7824个字……生命流淌的过程。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的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幸福的教师能影响和促进学生幸福的校园和课堂生活。因此我们不能不小心谨慎,不能不奋力成长和改变。研究课堂,改进课堂就是我们教师的一种伦理责任。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14

今天,全市数学教师汇聚一堂,一起享受了一次精神大餐——“独学”环节研讨课。

从今天的两节课,我们不难发现以下亮点:

一、 注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尹老师课前和学生一起玩做相反的游戏,师生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真正做到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做好“高效课堂”的前奏。

二、 选择恰当的阅读时机

教材既是教本,更是学本,自主学习首先应从“我能读”教材做起。尹教师从生活中的图形去掉花外衣引出数学中的三角形,让学生动手画和用自己的话说“你认为什么是三角形?”学生看着自己画的三角形试着总结,“我们概括的和书上的一样吗?”让学生在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或说的不完全正确的时候,老师让学生第一次读书。李老师让学生独立解放程,并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板演,学生的书写格式肯定是有对有错,是在学生想做却做不出或者不能判断做的是否完全正确的时候,李老师抓住这个阅读时机让学生二读课本,会解方程——这就是学生真正需要“读”。

三、 精心设计练习,体会学习快乐

练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两位教师精心设计的练习题由浅入深,形式多样,让每个学生练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悟数学的魅力,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习惯等在编织精巧的练习过程中得到培养,让学生能够自主—快乐地学习数学。

听完这两节课,使我想到这样一句话:你讲给我听,我是要忘记的,你做给我,我说不定记住了,你若让我参与,我肯定能够学会。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自主起来,灵动起来吧!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15

今天,豫灵各校骨干教师代表9人,参加了市二小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独学”研讨会。五楼偌大的会议室里早早坐满了前来听课的师生近五百人,教研室薛艳云老师主持会议,仁杰主任、李智民老师、许红娟老师前来听课,就连张建超、雷艺芳老师也前来参加,和大家一样,都急于想知道课堂上怎样组织“独学”。

研讨会在市二小尹娜老师的《三角行认识》中拉开了序幕,在建设小学李淑娟老师的《解方程》中推向了高潮,李智民老师的精彩点评,仁杰主任的精辟见解,使我对“独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 大胆让学生“独学”

今天的课已改常态,变轰轰烈烈为静静自学,大胆放手让学生“独学”。第一节课四读教材,一读课本,看自己说的对不对;二读课本,找出重点字词理解概念;三读课本,明晰三角形的特征;四读课本,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画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第二节课三读教材,一读课本会列方程,二读课本会解方程,三读课本理解概念,在三读中,学生经历自学体验,掌握知识。

这两节课是市二小、建设小学两个优秀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整节课以读贯穿始终,以独学为课堂主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独到、新颖,使学生在“读”教材中发现、感悟、思考。

二、 教师要深入“独学”

一个不会读书的教师,决不会培养出会读书的学生。要求学生读书,教师要先读书,要求学生独学,教师先要深入的独学。教师只有会读教材,理解编者意图,才能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才能设计出具有层次性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问题链。

教师读书要站在更高的层次,读教育理论、教育专著,养成多读书、勤读书的好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提高阅读水平,形成自学能力。

三、 反思“独学”

今天,你读书了吗?今天的课堂,你组织学生独学了吗?尽管这两节课经过精心设计,每个环节尽善尽美,还是被任主任听出了破绽,“独学”时间没留够,老师的问题刚出示,三分钟、甚至一分钟不到、老师就让学生汇报。反思我们的课堂,急于完成教学环节,和学生抢时间,再加上学生阅读能力差,独学时间更短,学生的学习真正体现多少?

独学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起点,独学的背后是对学、群学,只有独学在课堂上真正发挥了作用,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才算落到实处。

今天我校有幸承接了市教研室主办的“独学”研讨课任务,由我校长期以来参与“引导—自学”课题实验的李淑娟老师主讲《解方程》一课,接到任务后,我校备课组采取“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完善整理、结合实际、教后反思”的思路,最终达成共识,形成定案。

打造高校课堂的核心就是让教师由传统的“二传手”角色,鼓励学生“一传”,放手发动学生自学。在课堂上,如何组织学生独立学习教材,自己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利用学生是我们整堂课教学设计的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采取“三读教材”的方法,即:一读教材,会列方程;二读教材,会解方程;三读教材,理解定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一读教材中,通过让学生仔细阅读例题及主题图,独立思考、想一想能列出哪些方程,并让学生讲出列方程的依据,最终确定以4x=12为例来研究方程。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就是让学生自己学,找出“不会的”。在二读教材中,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先尝试去解决,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法(甚至是学生错误的解法),然后通过同桌对学,小组群学,让学生对各种解法进行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表达想法。当学生对各自的想法争论不休时,到底哪种解法是正确的呢?这时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他们的解法对吗?如何正确书写,课本是最好的老师,继续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x是12的因数”、“等式两边都除以4”两个对话框,使学生理解两种解法的思路,同时通过阅读,使学生“读”会解方程的书写格式。为了使学生对所“读”的知识能够熟练掌握,接着又让学生再解4x=12这个方程,从中发现解方程的解题步骤。在三读教材中,老师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试说方程的定义,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本再读教材,并画出重点的字词,并说出这些字词为什么重要,你是怎么想的,从而理解解方程的定义。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还是以“独学”为主线,教师加以适时点拨,让学生准确把握“解方程”的内涵。最后通过对“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解方程”这一知识的理解。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教学艺术的探索也是无穷尽的。老师们,成功往往宠幸勤奋的探索者,让我们坚持学习与研究、实践与反思,让高效课堂成为我们探索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在“我会读”中获得自主发展。相信有市教研室的科学引领,我们一定能用智慧演绎多彩的教育生活。今天我所说的仅仅是我校的一点做法和体会,希望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